文化文艺
文化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艺
  • 屈原精神对王昭君品格形成的影响
  • 来源:   责任编辑:xsxc   发布时间:2016-07-13
  •  

       屈原是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在湖北省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中,他们的地位是数一数二的,而这两位伟人却都出生在香溪河畔,是名副其实的老乡。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研究王昭君的过程中,惊奇的发现,她那正直、善良、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的屈原是那么的相似,下面,我就屈原精神对王昭君品格的影响谈一点个人的看法,请方家赐教。

    一,王昭君和屈原的人生经历和性行品格是十分的相似。

    其一,品行端正,好学上进,年纪轻轻就担当大任。屈原在很年轻时就进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工作,由于学识渊博,能力突出,很得楚怀王的信任,先后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要职,常与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一起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和施行,他还提出了“美政”的思想,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用屈原的话说,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墨绳而不颇”,这在当今时代仍然有积极意义;昭君在16岁时便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待诏掖庭,号明妃,这说明了她不仅是容颜美丽,而且在个人修养,学识操守等方面都是很好的,符合皇妃应该具备的一切条件。根据现在很多人研究,昭君在入宫之前,就熟读诗书,懂得音律,擅长琵琶,能歌善舞,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女,这是她后来出塞和亲、很好的完成了民族团结任务的人格基础。

    其二,性格正直刚毅,在人生最辉煌的时期,都遭遇了小人的陷害。由于屈原很年轻就身居高位,手握重权,还和国家的一把手走得很近,就有人嫉妒了,而且这嫉妒的人不是一般的人,是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妃子郑袖,上官大夫靳尚之流,他们使用很恶毒的计谋让国王逐渐疏远了屈原,并两次把他逐出郢都,先后流放到汉北和沅水流域去遭受皮肉之苦。屈原生性耿直,不愿随波逐流,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为正义的事业勇往直前的人;昭君被选入宫,成为皇帝妃子之一,这在那个时代作为女人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但她和屈原一样,依仗着自己的美丽,不会趋炎附势,委曲求全,画师毛延寿便做手脚,把倾城倾国的昭君画得不那么好看,还很恶毒的添加了一颗伤夫落泪痣,使她坐冷宫三年,连皇帝的面就见不到。

    其三,爱国爱民,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都大义赴难,成为彪炳史册的爱国主义英雄。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由于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国王的采纳,并且还遭受到人身迫害,虽然他“虽九死其犹未悔”,义无反顾,据理力争,但却无力回天,国家也一天天江河日下,最终在白起率领的数十万秦军的攻击下,楚国灭亡,屈原悲恨交加,吟着《离骚》、《天问》投汨罗江而死,以死报国;昭君由于画师作梗,被幽居宫中,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眼看理想就要破灭,但突然间就有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求亲,昭君毅然决然,自愿请行,到塞外去当异族人的阏氏。大漠戈壁,食肉饮浆,这对于一个生长在长江流域的女子来说面临的是多么大的困难和考验?后又嫁给了单于的儿子为妻,从汉族人的风俗来说,这是伤风败俗的乱伦行为,但他从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出发,遵照朝廷的旨意,毅然忍辱负重“从胡俗”,带来了北方边疆近60年的安宁和平,内蒙人评价她是长江的女儿,草原的母亲,和平的使者,这是至高无上的评价。

    其四,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上都影响深远,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屈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著名诗人,195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梁启超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毛泽东评价屈原:“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昭君出塞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事件,它巩固和发展了汉匈两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融,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上,汉族与外族和亲的女子有一百多人,唯有王昭君的影响最大、最为深远。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说:“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说:“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二,王昭君和屈原是同一个故乡。

    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王昭君出生于公元前52年,就是说在屈原死后两百多年昭君才出生。

    屈原出生的地方,按现在公认的说法是在秭归县的乐平里,而王昭君出生在兴山县的昭君镇,两地相距只有20多公里。现在看来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但屈原出生时既没有秭归县,更没有兴山县,都属于楚国分封的部落。王昭君出生时有了秭归县,但还没有兴山县,这两地都属于秭归郡管辖的一个乡镇或者一个村。兴山在公元260年建县,当时是从秭归县分离出来的,分开后王昭君的出生地就归兴山县管辖。

    按照兴山县的民间传说和县内的一些史书记载,屈原的出生地也在兴山县境内,是县南的屈家铺,民国时更名为峡口,也就是今天的峡口镇,那里过去有一个洞,传说是屈原的读书洞,是兴山县过去的八景之一,叫屈洞含烟,三峡水库蓄水之后被淹没。清朝时屈家铺立有屈原故里的牌坊,解放初那个地方就叫屈洞乡。清光绪版《兴山县志·人物篇》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兴山人物屈原称首,烈女王蔷最著。”就是说他们两个人是县内并列第一的人物。兴山在公元260年才建县,后来又和秭归、巴东、东湖(今天的夷陵区)分分合合七八次,直到清朝才逐步稳定下来,县志在清朝乾隆年间才出现,后来又有了同治版和光绪版县志,这些县志上对屈原都有大量的记载。

    说屈原出生在兴山县的峡口和如今所说的秭归的乐平里也不矛盾,实际上是一致的。峡口之所以叫峡口,是因为那里是两个峡的口,一个叫大峡,一个叫小峡,都是河流把山切割成深谷注入香溪河的地方,两个峡口相距只有一公里的距离,大峡里面是建阳坪,小峡里面就是乐平里了,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前,乐平里的人出山都必须经过峡口,那是他们的唯一通道。山区的行政区域的划分,一般都是依山或者依河按流域划分的,如果兴山还没有和秭归分家时,乐平里肯定是归峡口管辖(那时叫屈家铺),是一个行政区域,如果屈原生长在乐平里,屈家铺也是他常来常往的地方。

    从峡口镇到昭君镇之间的公路里程只有13公里,昭君故里和屈原故里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当年的王昭君,肯定是把屈原当作老祖宗看待的。

    有人会问,在这样地域偏僻的深山峡谷里,怎么会出这样两位伟大的人物啊?我现在就回答你。

    香溪河流域现在看来山大人稀,地势险峻,但从春秋战国时代直到汉唐,是长江流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区,是楚国最早开发的地方。

    相对而言,香溪河在流过昭君村前,在古夫河与南阳河汇合之后,河面开始宽阔,河水也变得较为平缓,河两岸也有很多的滩地与台地,可以进行农耕;河水清澈,鱼虾众多,河面可以行船,方便人员的往来;山上植被茂密,种类繁多,各种野生动物也是随处可见,这在远古人类生产工具很不发达,农耕水平低下的条件下,非常适合人类生存,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的食物几乎都靠渔猎和采摘,有山有水的地方才是他们理想的生活场所。

    香溪河两岸很早就有人居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兴山县的田家坡,秭归县的官庄坪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遗址,可以证明在7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前,考古工作者又对香溪河流域的13处古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些遗址分布在从香溪河口一直到兴山县的古夫镇,有50多公里长,且都在香溪河的近岸,最远处离香溪河面也没有超过500米。通过分析,这些遗址分别属于大溪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朝代则分别属于原始社会、商周、秦汉、唐宋等,尤以商周和汉唐居多。这就足可以说明,在远古时代,香溪流域并非穷乡僻壤的蛮荒之地,而在当时是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也是人类居住密集的地区,也正因为此,周成王分封熊绎于楚,楚国最早建国就在香溪河畔,最早开发的也是香溪河流域。

    《史记·楚世家》记载:“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居丹阳,姓芈氏。”丹阳在今天秭归县香溪河与长江交汇的一个山台上,至今还有遗址在。而香溪河上游的古夫镇,据史料记载是熊绎的玄孙熊挚建高阳城的地方,如果说丹阳是楚国早期的首都的话,高阳城就是楚国的副中心了。屈原的《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很有可能是说他出生在高阳这个地方,他的父亲叫伯庸。

    屈原和昭君那样伟大的人物,他们的出生和成长,一定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的,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香溪河流域是他们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的厚重土壤。

    三,屈原精神对王昭君的品格形成影响巨大。

    王昭君和屈原,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他们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从王昭君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屈原的影子:聪颖好学,积极进取;勇敢正直,不畏权贵;爱国爱民,铁血大义。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点:

    第一,屈原在他的家乡影响巨大而深远。屈原是香溪河边走出去的第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当时他的政治主张,文学作品在这里就广为流传,后来他悲愤投江,在他的家乡更是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为他举行了空前绝后的祭悼仪式,划龙船,向河里投粽子,呼喊“魂兮归来”的招魂曲,都是在香溪河里开始的,还有端午节的一些祭祀仪式,比如挂艾蒿,吃粽子,喝雄黄酒等等也是从香溪河边开始的。这些仪式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可见它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在汉朝时,因为离屈原逝去的时间不远,那些活动肯定比现在浓烈,王昭君从小就会接触,观看、感受、参与,她也肯定听大人讲述过有关屈原的故事,这些都可能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树为心里的英雄,甚至会把向屈原那样做人和做事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标杆。

    第二,王昭君肯定读过很多屈原的诗文,从他那里吸取精神营养。据史书记载,王昭君很小的时候就酷爱学习,后来他父亲又为她专门请了老师“庭中教读”,她应该是读了很多书的,我们现在不可能知道她当年读的是一些什么书籍,但可以肯定的是,屈原的影响是那么大,文学成就是那么的高,在当时书籍很少的情况下,屈原的诗文应该是她的必读书,更何况由于地缘的亲近,屈原的作品会引起昭君的极大兴趣。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本书甚至可以左右一个人一辈子的命运,屈原文学作品那种厚重,博大,深刻,哲理对王昭君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作用,这也是后来王昭君的人生轨迹和屈原有异曲同工的原因。根据民间的传说,王昭君在离开家乡入宫时,她乘坐的雕花龙凤船到香溪口时,她还专门下船拜谒了屈原庙,向她心目中的英雄致敬。

    第三,王昭君的一生,始终践行着屈原的伟大思想和高贵品格。我们现在读屈原的作品,发现很多东西和王昭君的行为惊人的吻合,例如《橘颂》:“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而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这首诗屈原是赞美橘子的,把它用在王昭君的身上竟然是那么的合适和贴切。还有,屈原在《离骚》中写的那些诗句,用在王昭君身上也是那样的准确和形象,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据此,我们可以这么说,王昭君的一生,是沿着屈原指引的方向一步步走向光辉的顶点的。

    屈原和王昭君,是高悬在香溪河上空的太阳和月亮,他们交相辉映,闪耀着无穷无尽的光芒!

    (徐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