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艺
文化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艺
  • 一条文化的河流
  • 来源:   责任编辑:xsxc   发布时间:2016-07-13
  • 一条河,仿佛一款玉带,发轫于始祖炎帝曾采药构架于兹的神农架,从昭君村蜿蜒而过,又经了屈原故里,汇入浩浩荡荡的长江。

    这全长不过百余里的河流,便是有名的香溪河。说它有名,不仅因为它是曾经抚育过始祖神农、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的母亲河,同时,香溪河流域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一条重要的历史文化走廊。

    香溪河是神奇的。只说这名字,便是一道妙曼的风景,如梦如幻,给人无限的遐想。关于名称的来历,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或曰,“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浣手,溪水尽香”;或曰,昭君出塞前曾在溪边洗脸梳妆,无意间将颈项上的珍珠遗落在溪流里,从此溪水含香;或曰,“香溪水味甚美,常青浊相间,作碧腻色,两岸多香草,故名香溪”;或曰,神农曾在这一带采药,不慎将装有草药的木箱落入河中,被河水冲走,人们为记念神农采药医病的功德,便将这条溪流叫做“木箱溪”。当然,神农采药的故事已经过于久远,考证无凭,但生于斯长于斯的昭君却是真真切切的,两岸芬芳的杜若兰芷也是真真切切的。那荡漾的碧波,氤氲的雾霭,翠绿的香草,没有理由不让人相信,那一溪玉液,原本就蕴涵着无尽的芬芳。涉足水中,一种温馨浪漫的感觉从脚底一直漫漶过心头,不觉间便洗去许多浮华和尘嚣。

    香溪河是厚重的。这百余里的流域,曾经是孕育楚文化的摇篮。在香溪河南岸,即今古夫镇丰邑坪,有古高阳城遗址,距今至少已逾三千年。“兴山县旧治高阳城,为楚始封地,楚自以为高阳氏裔故名。”(《旧唐书·地理志》。“高阳城在兴山县西,今丰邑坪其故地也。”(《方舆纪要》)。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史记·楚世家》)。“帝高阳之苗商兮,朕皇考曰伯庸……”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其《离骚》的篇首,便开宗明义,道出了自己的身世,表明自己系高阳帝的后代。关于高阳,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黄帝因忙于国事,对他的幺儿子昌意没多加管教。昌意胡作非为,好吃懒做,很不成器,黄帝一气之下,将他罚到四川境内的若水去牧羊,昌意在那里与懒婆成亲,生下了儿子高阳。高阳坠地不久,遇上天穿地流发大水,这苦命的孩子被山洪冲走,幸被一条好心的婆子龙救起。婆子龙给他喂鹿奶,灌鱼汤,背着他翻峨眉、过瞿塘,来到兴山县境内的仙侣山,高阳在婆子龙的哺育教养下,长大成人。他身躯高大,勇猛异常,斗群魔、驱虎豹,为民除害、造福,深得黎民爱戴,被推为“山大王”。仙侣山下有一块“二龙戏珠”(两条溪流在此汇合,绕着一个山包转,山包呈圆锥形,人称珠宝,又叫龙珠)的风水宝地,高阳便在这里造城池,建基业。从此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人们便将这里取名为丰邑坪,又称高阳城。清咸丰年兴山教谕朱命基曾有诗曰:“雉堞重重接大荒,犹将故里溯高阳。山环古寺溪环水,旧日繁华总渺茫。故楚荒城草未芜,丛林烟雨认模糊。年年杜若春风好,旧苑莺花供酒徒。”(《高阳城怀古》)。据记载,兴山县旧治高阳城,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移县城于太清镇(今秭归茅坪);天授二年(公元690年)移治古夔子城(原香溪口);宋开宝元年 (968年),移县城于昭君院 (现为陈家湾村);端拱二年(989年),徒县城香溪北岸,即今昭君镇;2002年,复移县治于古夫镇(即古高阳城旧址)。

    据史料记载,在香溪河流域,还有丹阳城及夔子国。“周文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史记·楚世家》)。“归州巴东县东南四里归故城,楚子熊绎之始国也。又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舆地志云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周回八里,熊绎始封也”(《括地志》)。《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杜预注:“夔,楚同姓国,今建平秭发县”。(注:“发”系“归”之误)。《史记·楚世家》集解云:“夔在巫山之阳,秭归乡是也”。是知芊姓夔国地在今秭归县境。”《郑语》孔晃注云:“熊绎玄孙曰熊挚,有疾,楚人废之,立其弟熊延。熊挚自弃于夔,子孙有功,王命为夔子。”据记载,夔子治所先在巫山,后在秭归。后来熊挚的子孙立有战功,楚王升夔国为子国,这便是历史上的夔子国,香溪口古名夔城,即夔子从巫山迁到秭归的驻地。所谓“夔国为子国”,就是说夔国为楚国的子国,即附属国,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子国”演变成了“秭归”。“兴山县,吴置,属建平郡,有古夔子城,有昭君村。汉宫女王嫱,此乡人也……"(宋《舆地广记》)。乾隆版《兴山县志》载:“邑本属贡荆州之域,周为夔子国地,战国属楚汉为秭归,晋分秭归为兴山,属建平郡……”同治版《兴山县志·封建世爵表》载:“旧唐书地理志:兴山旧治高阳城,天授二年移治古夔子城,是知夔子故国在兴山境。夔之建国或曰熊挚(杜预曰:熊挚,楚嫡子,册封为夔子),或曰熊挚之子孙(孔晃曰:熊挚自弃于夔,子孙有功,王命为夔子),其详不可得闻,以史记楚世家求之(史记熊渠卒,子熊挚红立,其弟弑而代之,曰熊延)则以为挚之子孙当得其实,熊延九传至楚成王,始灭夔,然则夔子自初封以至灭国,亦八九世矣,其名无得而称,岂其无贤者兴,抑爵微道远不得自达于天子,名湮灭而不显,悲哉!” 由史料可知,至少在唐代以前,就有兴山县旧治高阳城为楚始封地的记载,至少在西晋时期,就有丹阳城和夔子国在秭归的记载,因兴山县在历史上曾长期归属于秭归(吴景帝永安三年,分秭归北界立兴山县,后来分分合合亦有五、六次之多),故而,有的史料记载古夔子国位于秭归,也有的记载位于兴山,其实并不矛盾,只是不同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建制的不同而已,夔子国无论是位于秭归旧香溪镇还是兴山县境,都应属于香溪河流域,而高阳古城的存在更与屈子《离骚》开篇彼此呼应,相互应证了历史上关于楚世家立国创业与传承关系的记载。

    “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地”(《史记·孔子世家》)。“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先楚以区区50里封地,勤劳耕作,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以惊人的速度,终发展为北抵黄河,东至江南,南达两广,地跨南方七省的千里版图,成为春秋战国列强里国土最为辽阔的国家。谁又能想到,这仅仅百余里的香溪河流域,会是泱泱荆楚的重要发祥之地呢!

    香溪河是诗意的。楚君熊绎立国约700余年后,从这里走出了中国诗歌鼻祖、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豪之一的屈原。屈原为楚国贵族,香溪河南岸七公里处的乐平里是其故里。历史上,曾有人质疑,在这穷乡僻壤,何以诞生了这等超重量级历史人物,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因为这香溪河流域,原本就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摇篮,先楚贵族,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一代代楚君从这里起步,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直至问鼎中原,吞并百越,创下惊世的伟业。从这里,也传承出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发精神。香溪河是孕育诗歌的沃土。那两岸的香草,更是滋润楚辞不可或缺的元素。“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经统计,仅在《楚辞》中提到的植物,就多达六十余种。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高贵的精灵,赋与了屈原高洁的品性。近300年后,沿着先贤的脚步,又走出了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更让香溪河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衰的诗歌长廊。而香溪河畔至今仍然流传的世界独具特色的“兴山特性三度体系民歌”,被音乐界誉为“古楚音乐活化石”,它们完整地保留了古楚音乐体系,尚可用隋州曾侯乙墓编钟演奏,可谓世界奇迹。倾听香溪河日夜不息的涛声,似乎还能听到那已经久远的楚辞,和那抑扬顿挫的歌吟。

    香溪河是美丽。“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簿雨匀山黛,村容上晓妆。昭君浣沙处,溪水至今香”。香溪河从昭君村蜿蜒东去,仿佛明妃随手遗落的一条飘逸的丝带,又似一壶冰清玉洁的流觞,洗去了世俗的浮华,让这条短短的河流,在历史长河中久久地高蹈。正是它,滋养了“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的绝世佳人王昭君。曾在此生活了十六载的王昭君,也为香溪河留下了许许多多美丽的故事。昭君渡,珍珠潭,回水沱,离乡滩,小礼溪,大礼溪,还有那传说是昭君的眼泪化成、美丽绝伦的桃花鱼,无不是一首首千年吟诵的传奇。

    香溪河,是一条承载了太多文化禀赋的河流,也是一条永远也淌不过的历史的大河。

    作者: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