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艺
文化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艺
  • “昭君出塞”与雁门关
  • 来源:   责任编辑:xsxc   发布时间:2017-10-13
  •                “昭君出塞”与雁门关
                                 冯湘

        “昭君出塞”就是昭君出关,出什么关呢?作者以为就是雁门关。民间传说,当年呼韩邪单于迎娶王昭君到今呼和浩特市一带的匈奴王庭,所走的路线就是长安—过黄河—河东—雁门关—杀虎口—呼市。匈奴迎亲的队伍和西汉沿路护卫、搬运嫁妆的队伍约一万五千人以上,路经雁门关时在广武县(即今代县)的古上馆城(上馆城和关外位于朔州的下馆城均为当时的馆驿城,供来往部队和官员等安歇之所)住宿达七天时间。过关后,当走到朔州附近时,王昭君被那里的优美风景所吸引,感慨地说,我百年以后能有这样的地方做安息之所,就十分满足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昭君死后,该地就为这位美丽的汉朝“公主”、匈奴阏氏建造了一座衣冠,满足了她生前离开汉地的最后愿望。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最主要标志,据说是貂蝉“闭月”、杨玉环“羞花”、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均有典故可考。王昭君“落雁”,就是在出塞的路上,飞在天上的雁群被昭君的美丽所吸引,不由得从高空降落地面簇拥到她的周围。这个典故应该是后世文人的美好想象,不会是事实。只是这样一形容,昭君的美丽就被烘托得超群绝俗,所以人们就宁愿信其有。昭君“落雁”的故事,人们又与雁门关联系在一起,名人名关相互映衬,千年传颂,战争与和平相得益彰,更显和亲的可贵。
           要追溯“昭君出塞”和亲的源头,不得不再次与雁门关联系起来。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顿单于率部大举南侵,汉朝分封于马邑(今朔州)的韩王信投降匈奴,并作为前驱越过勾注塞(今雁门关)进占晋阳,今山西的大部分被匈奴占领。于是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离开长安进兵山西,将匈奴兵赶出塞外,准备越过勾注塞时,谋臣娄敬力劝不要轻敌冒进,刘邦不听,反将娄敬囚禁于广武城(今代县古城村)。当汉军进至平城(今大同市)附近的白登堡时被诱敌深入的匈奴40万大军所围困,采用陈平的计策,重贿冒顿单于阏氏,才得脱围而出。刘邦返回广武后释放了娄敬,并采纳了娄敬关于与匈奴“和亲”的建议,开创了“胡汉和亲”的持续千年的国策。几十位美丽的公主充当了“和亲”的和平使者,昭君只是她们中唯一主动请缨“和亲”的杰出代表。
           从汉朝都城长安到匈奴王庭直线距离莫过于走秦驰道过黄河,然后翻越阴山到草原。为什么要走雁门关一线呢?研究历史的学者们一定知道周穆王西征到昆仑山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周天子从首都镐京出发过黄河翻越北陵西俞(即雁门关),击败东胡部才到达昆仑山,为什么不从镐京直接西进到昆仑山呢?西汉大军出征匈奴,仅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就率队十三次进攻匈奴,为什么出发地都在雁门关或代郡、北平等处呢?原因都很简单,从秦直道过黄河穿阴山到草原,其路关山阻隔,并不适宜大部队,尤其是骑兵运动,而雁门关一线却是在周代以前即已著名的“玉石之路”,明清时期又为“茶叶之路”。虽然险要,却为通途。